广东省建科建筑设计院规划、建筑、景观设计综合服务商

首页 行业资讯

文化旅游视角下湿地景观建筑的设计思路

2022-05-19 09:23:19 

出于对文化旅游视角的切入,在对湿地景观建筑进行设计时,应当从“文化”与“旅游”两个主题出发进行考虑,现主要从分区建筑设计及游客活动布局建筑的建设等两个方面对湿地景观建筑设计进行简要说明。

湖心亭效果图

1、湿地分区建筑的设计思路

分区建筑设计主要体现在建筑的功能定位上,出于文化旅游的需要,湿地内的建筑应当集休闲、娱乐、文化、景观展示为一体,以便形成自身独特的旅游生态。基于此,可以将湿地建筑分为核心保护区、湿地游览区及休闲游憩区三大类型。

设置核心保护区的主要目的是维护湿地生态系统结构和功能的完整性,限制人们的活动,可适当开展观察科研活动。因此具备这一功能的建筑应当同时具备保护与分割的功能,应尽可能选择坚硬的不透明材质进行建设,并且建筑的形态应为闭合的。

湿地游览区主要为展示湿地植物的区域,展现原生态的湿地景观,因而可设置生态廊道或驳岸以供游客进行游览。生态廊道应保持视野的开阔,以透明材质为建筑建造的基准。在驳岸的处理上则以三种方式进行,即自然生态式的驳岸、人工自然式的驳岸及两者相结合所设计的驳岸。自然生态式的驳岸主要指建立一个能让水与水岸自然过渡的种植区域,驳岸主体则充分运用泥土、植物、木桩等来构筑,这样的驳岸不但能够具有较强的调节功能,并且能为动植物提供良好的生活环境。人工自然式的驳岸釆用硬质的材料,例如石材等进行砌筑,驳岸的周边区域用植被来进行柔化处理。两者相结合的驳岸就是将大小不一的石块等沉底堆置在驳岸上,并在石缝中种植植物,兼顾生态性与稳定性。

休闲游憩区是由民俗体验、入口广场等以硬质铺装与绿化区域构成的空间场所,是营建体现地域文化设计的主体,主要包括服务型建筑、功用商业建筑、科普观赏型建筑、湿地入口景观与广场景观等多种建筑类型。通常情况下,湿地建筑一般会占据较大的建筑体量与重点方位,在湿地景观的建设中处于突出位置。因此,在对其进行设计时,应当考虑建筑密度、建筑高度,以及建筑数量等因素,在此基础上结合湿地此区域内具体的空间特征,将生态设计与文化内涵相结合,以“一线、两心、多个节点”为骨架,形成多样的景观系统。其中“一线”指的是一条景观轴线,此轴线贯穿于整个园区,连接各个景观节点;“两心”指的是两个景观中心,分别以不同的主题和形式来阐述文化、生态不同的内容;“多个节点”主要指的是如石油文化广场、名人文化广场、林荫步道等景观点,在对人文景观建筑进行建设时,则应当以地域文化为中心,对建筑的材质与外形进行设计,使其符合湿地景观的文化特色,成为湿地景观的文化名片。

2、湿地游客活动布局建筑的设计思路

游客活动布局建筑的建设主要从景点活动布局及交通活动布局两个角度进行考虑。景点活动布局主要指将建筑作为景点特色对游客进行引导,注重对“建筑文化群”的营造,使其能够在避开湿地生态敏感区的前提下对湿地文化与景观进行深入体验,以增添湿地文化旅游的吸引力。

交通活动布局主要指在游客进行观赏的过程中,将其与生态重点保护区相隔离的阻隔式建筑建设,以及根据游客入园的方式进行停车场及游览道路等建筑的建设。对于阻隔式建筑的建设而言,应当注重遵循湿地景观的相关强制性建筑指标,对建筑的材质、制式进行严格要求,在保证商业性与便捷性的基础上对湿地生态进行保护。对于停车场以及游览道路的建设而言,应当在遵循强制性指标的基础上按照景观节点的具体位置进行道路设计,对路网长宽、密集程度、具体形式等内容进行细致地思考,尽可能地保证道路的合理性与通达性。根据对相关文献与资料进行检索,湿地的道路类型通常为2.5m-8m 宽的一级园路、1m-5m宽的二级园路、0.7m-2m宽的三级园路,以及0.5m-1m宽的小径等。除此之外,在对道路进行建设时,也需要考虑到路边基础设施的建设。比如对游览景点的主路及连接邻近景观区的辅路交叉口等地设置提供指引的路标、提供休憩的凉亭、公共卫生间,以及商业售卖性质的店铺等,以满足不同游客的需求,增加游客的游览时间,保证游客可以对景物进行多视角的观察。

上一篇:生态工业园区的典型特质

下一篇:建筑设计的材料应用要遵循可持续发展的基本原则

网友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