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一直以来提倡可持续发展的战略,绿色建筑理念已经被人们高度认可,并被广泛推广和使用。传统建筑业在建设的过程中会对环境造成污染、消耗大量的能源资源,需要投入较高的建设成本。而绿色建筑及其施工能够有效降低对环境造成的污染,尽可能降低能源的浪费。下面广东建科设计对绿色建筑与绿色建筑施工图的设计要点进行简单分析,希望对您有帮助。
1、明确绿色建筑施工图的设计依据
结合分析我国当前绿色建筑行业的运行现状来看,将绿色建筑设计理念融入施工图设计是十分必要的。设计人员要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等规范作为设计依据,同时要严格根据这些规范来展开设计工作,并在此基础上,检查施工图纸中的绿色建筑项目是否符合设计要求,然后积极落实专项审查制度,确定审查方案。
2、对建筑计算报告书进行有效的规范
在具体的设计工作中,对于保温材料计算厚度取值等设计标准和规定,相关设计人员务必要提高重视,以确保施工图设计符合国家有关标准及规范。如果是民用建筑,还要注意严格按照热工设计等规范去进行合理设计。同时还要准确地填写对应保温材料的导热系数、修正系数等等,使各项参数都能够符合国家标准。此外,设计人员在计算建筑能源时,不能一味相信材料供应商所提供的相关材料数据,而是要对材料进行必要的检测和试验,以确保材料性能符合建筑的实际要求,确保材料能够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3、因地制宜
绿色建筑强调因地制宜,绝不盲目照搬,不同地区的气候差异也使得各地的绿色设计策略非常不同。建筑设计应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特点、地质情况等地理条件,最大限度地利用自然采光、自然通风、被动集热和制冷,以减少建筑对于照明、通风、采暖和空调使用造成的能源消耗和环境污染。西北地区日照充足,因此对于太阳能的利用就十分高效和重要;对于云层密布或全天连续下雨的地区,这种影响并不明显,甚至是可有可无的。北境寒冷地区的建筑应该花费更多的资金和投资来研发优化隔热材料,而南方炎热地区的建筑应该考虑遮阳板的方向和角度,也就是防止太阳辐射和眩光。某种建筑规划或房屋类型可能是适合某个地区气候特征的模型,而搬到另一个地区可能就完全不合适了。
4、优化总平面图设计
首先,在绿色建筑施工图设计之前,设计单位应该与建设单位之间进行做好一系列沟通。确保绿色建筑工程项目开发管理环节、立项决策环节的勘察报告提供的数据真实有效。必要时设计单位需要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对其进行验证分析。其次,设计单位需要根据建筑体的功能、使用性能、安全需求,采用系统性设计思想,对与建筑施工图设计相关的内容进行全要素分析,制作要素清单,增强总平面图设计过程中的设计指标与相关要素相匹配。
5、重视围护结构布局设计
围护结构布局设计主要针对建筑外墙和窗户的布局设计,外围围护结构对建筑热环境影响的复杂性是无法简单地用体型系数来反映的了的。这与建筑物外墙和外墙的倾角和朝向角不同有关。当建筑物的主风向不同时,建筑物外墙和外窗的渗透性也不同,其建筑物外部的表面对流系数的差异也很大。此外,随着时间的变化,建筑物接收到的太阳辐射也不同。因此,设计师需要坚持绿色设计理念,不断优化围护结构的布局设计方案。此外,在设计门窗位置时,设计师还要注意最大限度地满足各种室内布局的需要,避免重大变化,这样反而可能导致更多资源的浪费,也违背了绿色建筑设计的理念。
6、完善绿色设计专篇
在绿色建筑施工图中,对于常见的设计专篇,如建筑节能设计专篇、建筑节材设计专篇、建筑节水设计专篇等篇章,施工图设计人员要关注每一个专篇的具体要求,在结合建筑实际的基础上尽可能完善每一项设计内容。以建筑节能设计专篇为例,设计人员首先应当对各类保温材料的干密度指标、导热系数、燃烧性能等级等参数进行了解和明确;并且要注意同时在设计图中注明,而不是只在节能计算书中注明就算完成。其次,还要对屋面、外墙部分防火隔离带的具体位置以及门窗框料的选型等进行明确,最后,还要明确节能节点的构造详图,同时还要确定可再生能源在此是否可以进行利用,可利用的话还要明确其利用比例等。
7、展开智能设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绿色建筑施工图纸的设计,也要积极引入现代化信息技术,展开智能化设计,使人们的生活和生产更加便利,促进建筑业的发展。绿色建筑的智能化设计包括网络通信设计、视频监控设计、IC系统集成设计等,可以实现数据信息的快速传递,方便人们的生活生产。第一,在网络通信设计中,要使用多媒体技术与无线通信技术,且根据绿色建筑的相关要求,减少线路、设备等使用。第二,在视频监控设计中,需要使用绿色、环保、耐用的材料设备,降低运行成本。第三,IC系统集成设计,可以使用智能手机、智能手表等终端设备,节约资源能源,避免造成资源的浪费。
8、海绵城市设计
海绵城市设计是防止因降水造成场地积水或内涝的重要手段之一。依据《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等文件的指导意见,设计人员在进行设计时需要同时考虑建筑设计和海绵城市设计的要求。总图施工图需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降雨量,以此确认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设计方案。获得设计控制降雨量的相关数据,从而得出下凹绿地、透水铺装面积等海绵设施的设计指标,然后将总平面景观设计与海绵城市相结合,打造环保宜居的绿色建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