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生态建筑越来越受到重视,生态建筑设计工作人员必须遵循节能性、整体性、经济合理性的原则,利用更多的先进技术以及创新理念,为我国的生态建筑设计提供更多的功能。利用因地制宜、制度改革等方式提高生态建筑设计的整体水平,有利于我国生态环境的保护,推动我国城乡建设的发展。
1、合理地进行生态建筑选址
在开展生态建筑设计工作的过程中,设计师应当全面贯彻生态建筑观。首先,设计师应当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中,将选址工作作为最关键的工作,在选址的过程中严格遵循生态建筑观念,尽可能将生态建筑的设计风格与周边的自然环境融为一体。其次,在进行生态建筑物选址的过程中,生态建设领域的设计人员需要利用专业知识实地考察施工现场的周边环境;同时利用各种监测设备时刻观察施工现场周边环境的变化情况,并且尽可能推测变化趋势,然后依据已有的数据,制订合理的、具有可行性的生态建筑施工方案,在提高生态建筑施工合理性的同时,选用节能材料,从而有效减少资源浪费。最后,生态建筑设计领域的设计人员在设计生态建筑的过程中,应当将施工现场周边的自然景观融入生态建筑设计方案中。这不仅可以起到保护生态环境的作用,还可以凸显生态建筑设计中的生态建设观,从而实现建筑与周边环境的和谐统一。
2、引进新技术进行实际应用
目前,大多城乡设计中的传统建筑设计,许多设计者缺乏生态环保的知识,导致设计方案出现了大量的能源浪费以及环境污染。随着我国现代化社会建设的不断推进,城乡规划设计对生态环保的关注度越来越高,在高新技术不断发展的新时代背景下,城乡规划设计也应该跟随时代的潮流,引进更多的先进技术。在进行生态建筑设计时,需要积极地使用环保型的新技术以及新材料,实现经济成本以及能源消耗减少的效果。例如可以利用环保型的先进技术解决当地水源污染、噪音污染等问题,提高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还可以使用泡沫铝等材料进行建筑设计,从而降低建筑建设的成本,减少环境污染,这是建筑设计中的可循环理念应用。
3、合理利用景观生态学理论
景观生态学在城市园林绿化设计与施工中有着重要应用,而从新时期城市生态建筑的建设实践来看,景观资源的合理利用,尤其是各类具有景观价值、生态效益的植物的搭配、整体布局,对生态建筑建设水平的提升有着重要作用。从设计角度分析,应在生态建筑基本理念的基础上,围绕当地的特色乡土植物合理取材,尽可能选择适应能力强、生态效益显著且适于建筑景观布置的植物。在合理取材的基础上,层次设计也是提升观赏价值的重要方法,乔木、草本植物、灌木的合理布置,既能充分体现生态景观设计的艺术性,又为不同景观的生态功能、生活习性的合理搭配创造了基础性条件。此外,生态建筑理念在建筑领域的应用,除了关注生态平衡层面的追求与行业需求的体现外,还需要考虑建筑背景下的其他因素给生态建筑带来的影响。例如如果生态建筑的核心功能是居住、生活等,则任何景观布置、景观设计都必须围绕这一主线进行设计,避免由于对景观生态学理论的应用,导致生态建筑原本应当拥有的生活、居住等功能受到限制,尤其是某些具有特殊功能的生态建筑,应当突出其便捷性、舒适性等特征。倡导节能降耗,则应充分利用现有的设计经验与设计技巧,权衡建筑施工节能技术的应用问题,人、自然、建筑和谐共处的实现路径等,充分发挥生态建筑的价值,为城乡居民提供更加舒适便捷的工作、生活环境。
4、注意设计空间结构体系
在生态建筑的设计过程当中,设计师应当合理应用生态建筑观,并且根据建筑的整体风格来合理规划设计生态建筑的空间结构体系,并且在设计中融入与建筑物周边环境相统一的因素,从而切实提高建筑物的生态性。在传统建筑物的空间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需要不断提高建筑物内部空间结构的稳定性,并且防范可能出现的安全隐患。随着我国生态环境的不断好转,在生态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的设计过程中,设计师应当提高生态建筑观理念在设计中的占比,高度重视外部因素。比如在生态建筑空间结构体系的采光设计中,为了减少人们在居住过程中的电力损耗,设计师可以采用我国传统的坐南朝北的内部空间结构。这种传统的空间结构能够充分利用自然光源,不仅可以节约生活用电,还可以提高生态建筑内部空间结构的生态性,从而确保生态建筑内部空间具有良好的采光效果。然而,在这个过程当中,设计师需要注意的是,建筑物的周边环境以及建筑物自身的外部结构都会影响内部空间的采光效果,部分墙体甚至会将阳光隔绝在外。因此,生态建筑设计师在设计外部结构时,必须留有一定的改造空间,以便当其与内部空间构造发生冲突时,给自己提供修改的余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