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建筑设计可以从安全耐久、健康舒适、生活便利、资源节约、环境宜居、创新提高等6个方面来考虑,并可以预评价设计的绿色建筑等级。在正常的经济条件下,即使采取普适性的技术措施,有绿色建筑理念作为支撑,设计应该都能达到一星级以上的标准,有条件的项目,更应该积极追求达到更高的绿建等级!但是也不必刻意去追求绿建的等级高低。只要在建筑设计中贯彻了绿色建筑理念,做到因地制宜、以人为本、提高质量即可,具备绿色建筑基因就可以成为合格的绿建设计,而不必以星级高低论建筑优劣,毕竟星级的选择应该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因此,并不能说三星级建筑就一定比二星级建筑优秀,只是在某个特定的环境条件下,需要相应星级的建筑。下面分别从方案设计、初步设计和施工图设计阶段阐述依托绿建标准,提高建筑设计质量的策略和思考。
1、方案设计阶段
1)谨慎选址
初期需要踏勘现场,收集查阅场地相关资料,用绿建思维审视场地选址:一定要避开滑坡、泥石流等先天具有危险的地段,易发生洪涝地区应有防洪涝基础设施;场地周边应无危险化学品、易燃易爆危险源的威胁,无电磁辐射,含氡土壤的危害!这些都是评价标准中“安全耐久”的控制项指标,也是作为建筑师应该关注的场地基本条件,若不满足相关要求,就应该思考调整用地。
2)科学布局
选址确定后,重点就是科学地规划布局,应考虑如何节地,如何分析场地的环境因素,如风环境、热环境、声环境,交通条件等,利用好现场资源,如周边的建材、水资源、景观资源等。都会对总平面布局产生有效的影响,考虑得越充分,就越能形成科学合理的总平面布局方案!
《评价标准》中指出“应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和建筑功能需求对建筑形体、平面布局,空间尺度围护结构等进行节能设计”,还要考虑日照的要求,满足日照标准,避免对周边建筑的影响,这些也要求科学地分析场地的日照、风环境、热环境、光环境、声环境等多方面的场地条件,从而实现充分高效节约地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并融入匠心,才能营造出让人满意的绿色建筑。
3)诗意栖居
在场地生态与景观上,《评价标准》提出“应充分保护或修复场地生态环境,合理布局建筑和景观”,正体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终极要求,在规划布局时若能利用好现存的景观资源,运用好借景、对景的设计手法,就能进一步营造出诗意的栖居环境!
2、初步设计阶段
1)合理选型、选材
项目的建筑平面、立面已经逐渐推敲明确,基本定型!这时应更关注建筑结构、设备选型。比如《评价标准》中提到在设计中不应采用建筑形体和布置严重不规则的建筑结构,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选用的材料尽量当地化,选择合理的节能保温材料。
单体建筑设计时,就应该合理进行结构、设备选型,比较建造方式,推敲装饰细节,运用绿色建筑思维做出合理的选择,由重性能和成本的传统评价因素,转向环境影响最小、资源能耗最小、可持续的建筑评价因素。
2)节约资源
设备选型上应重点考虑资源节约型设备,在各设备专业的主要设备选型上要贯彻节能、节水、节材的标准要求;比如,应采用合理的空调系统,采取措施降低部分负荷,如降低部分空间的供暖、空调系统能耗;采用节能型电气设备及节能控制措施;对主要的功能房间的自然采光、照明条件进一步推敲!
《评价标准》还提到“优化围护结构的热工性能”,需要对建筑内的自然通风措施进行更细致的思考,是否还有更优化的设计能改善建筑的通风条件,更有效的方式实现冬暖夏凉,良好的室内热湿环境;比如调整外围护结构的通风开口面积,以更有效的、更低成本的设计手段实现良好的人工环境。
3)积极创新
《评价标准》提倡创新项,提出采用适宜地区特色的建筑风貌设计,因地制宜地传承地域建筑文化。说明绿色建筑也重视文化基因,本质上就是追求高品质的建筑。建筑师应该顺应时代需求,积极创新,做出让大众满意的精品项目。
3、施工图设计阶段
项目的建设内容、投资概算已经明确,主要选型、选材也已确定,就需要在设计细节方面更精细推敲,把控项目质量。
1)查缺补漏
为了实现高品质的建筑作品,让设计真正符合绿色建筑标准,就需要认真核对5个方面的绿建指标,从细节上下功夫。不仅在控制项上满足要求,在得分项上也应尽量满足《评价标准》的要求。
比如,室内外地面或路面应设置防滑措施,在设计上就应该核查建筑出入口、平台、公共走廊、厨房、卫生间、浴室等场所的地砖是否标明了防滑的要求,坡道、楼梯踏面的防滑条在大样中是否遗漏。选用的装修材料是否满足绿色产品对有害物质限量的要求,地下车库是否设置了与排风设备联动的一氧化碳监测装置等。布置的健身场地和空间是否满足标准的限值等等。
2)注重细节
设计中应注重细节,比如生活垃圾应分类收集,垃圾容器和收集点的设置应合理,并与周围景观协调。绿色建筑需要高完成度的设计。
3)拥抱新技术
绿色建筑标准中有很多预评价的手段都需要新的分析软件,比如空气气流分析、风环境、光环境、声环境分析,污染空气监测等。这些分析软件很多建筑师不熟悉,需要依托专业公司去完成,某种程度上削弱了建筑师对项目品质的把控能力;笔者认为,在有条件的情况下,应加强学习,研究掌握部分分析评价软件,事实上这些软件的应用也并不复杂,掌握后可以更好地为优化设计提供帮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