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国《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关于雨水回收利用问题主要强调和关注的是节水和雨水利用,其评价内容被归入环境宜居中的场地生态与景观评价指标中,主要包括场地径流组织、年径流总量控制、入渗及雨水断接几个方面的内容,下面针对这几个方面介绍一下雨水回收利用在绿色建筑设计中的要点。
1、场地径流组织
传统的场地雨水设计观念是尽量的把场地的雨水,不论是屋面的雨水还是场地的雨水都是尽快的通过雨水斗、雨水口、管道等尽快地排走,而绿色建筑海绵城市的设计第一步是从生态的角度把雨水留下来,雨水通过绿地、水体等设施能够在场地内入渗下去,能够涵养地下水资源,入渗不了的再进行安全排放。
对大于10hm^2的场地,进行雨水控制与利用专项设计,能够有效避免实际工程中针对某个子系统(雨水利用、径流减排、污染控制等)进行独立设计所带来的诸多资源配置和统筹衔接不当的问题,特别是分期开发的项目应有总体考虑。通过雨水控制利用专项设计或场地雨水综合控制利用方案,对场地进行整体规划布局,可以充分利用场地竖向,有效组织雨水的下渗、滞蓄或再利用。
设计要点:
1)入渗:最大限度地收纳场地雨水进入绿地,可采用雨水花园等措施。
2)汇水分区:划分汇水分区时,充分利用场地竖向进行径流组织,使雨水能够重力自流,并且要注意水土流失的问题,当场地坡度较大时可利用卵石沟、排地等方式防止水土流失。
3)消纳:优先采用雨水就地消纳,可采用绿色优先、灰色辅助的原则,利用绿地入渗是优先的第一方案,如果绿地的入渗量不够或者雨水量太大时,可做一些渗井或者渗管等灰色辅助方式来加强入渗。
4)溢流:安全排放,绿色建筑海绵城市场地设施解决的是中小降雨,对于大雨或者暴雨还是要保证安全排放,场地设计时不能因为采用了一些绿色设施就降低了雨水设计重现期的要求。
充分利用场地竖向,被动优先、绿灰结合,不仅能有效地控制场地内部的径流,还能从源头防止径流外排对周边场地和环境形成洪涝和污染,缓解了大规模终端控制措施占地面积大、成本高、管理维护复杂、控制效果不理想等问题。
2、年径流总量控制
设计时应根据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控制雨量来确定雨水设施规模和最终方案,有条件时,可通过相关雨水控制利用模型进行设计计算;也可采用简单计算方法,通过设计控制雨量,计算各汇水分区面积、综合径流系数来确定该汇水分区雨水设施需要的规模,再分别计算滞蓄、调蓄和收集回用等措施实现的控制容积,达到设计控制雨量对应的控制规模要求。
设计要点:
1)按照绿色优先、绿灰结合、灰色优化的原则,绿色优先指的是尽量利用场地的绿地、雨水花园、水体等设施实现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而不是一上来就设置蓄水池;绿灰结合指的是入渗时采用一些渗井、渗排管、模块化渗水箱等措施加强入渗;灰色优化指的是当必须上灰色设施时,要提高灰色设施的使用效率,例如设置雨水调节池时同时考虑设置雨水回用。
2)计算与图纸中的措施要对应,下凹绿地、雨水断接等措施要在图纸中体现。
3)场地存在多个雨水排口时,应划分汇水分区(市政雨水排口、雨水收集汇水分区),分别计算各分区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再按面积加权计算场地总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举例:某小区总占地面积1公顷,绿地率30%,场地综合径流系数0.5,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要求70%,设计雨量31mm,经计算需要155立方的调蓄容积。方案一:可设置调蓄容积为155立方米的调蓄池;方案二:可采用1550平方米的下凹绿地来满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的要求,场地绿地总面积为3000平方米,下凹绿地面积占比只有1/2,利用场地的生态设施可以很简单的解决。对于这两种方案,设置调蓄池需要增加初期投资,且日后的运行成本很高,而下凹绿地几乎不增加成本,因此若按照绿色优先的原则进行设计,既可以减少初投资又可以为之后的运行维护形成很大的便利,减少麻烦。
3、入渗、雨水断接
设计雨水入渗及雨水断接时,需充分利用场地空间设置绿色雨水基础设施。绿色雨水基础设施通常包括雨水花园、下凹式绿地、屋顶绿化、植被浅沟、截污设施、渗透设施、雨水塘、雨水湿地、景观水体等。绿色雨水基础设施有别于传统的灰色雨水设施(雨水口、雨水管道、调蓄池等),能够以自然的方式削减雨水径流、控制径流污染、保护水环境。
设计要点:
1)对于下凹式绿地、雨水花园等,场地竖向应合理设计室外广场、道路、绿地等的标高,设计应保证周边道路和场地的雨水能重力自流进入下凹绿地、雨水花园、树池、干塘等,在竖向设计图、室外雨水管线平面图、景观设计图中应有相应的设计内容。
2)衔接和引导屋面和道路雨水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设计时屋面、道路雨水断接要保证雨水能够畅通地进入地面生态设施,设计内容包括屋面、道路雨水接入地面生态设施的管道、节点、溢流雨水口设计;消能、水槽、卵石沟等;场地竖向、室外雨水管道、雨水口设计等。
3)当透水铺装下为地下室顶板时,若地下室顶板上覆土深度能满足当地园林绿化部门要求且覆土深度不小于600mm时,地下室顶板设有疏水板及导水管等可将渗透雨水导入与地下室顶板接壤的实土,方可认定其为透水铺装地面。
采用生态化的源头控制技术代替传统的终端处理技术,不但能够有效提高建筑区域的雨水利用效率、防止水污染和缓解洪涝灾害,还可以有效补充地下水,缓解地下水位的下降、地面下沉和沿海地区海水入侵,从而实现城市的健康水循环。因此,在区域开发、建筑规划设计和建设过程中应因地制宜、合理规划,协调好雨水回收利用与建筑其他功能或子系统之间的关系,强化综合性、生态化雨水控制与利用措施,从而实现开发区域和建设项目经济、社会及环境效益的整体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