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智能建筑受到人们的广泛关注,和一般的建筑相比,智能建筑对湿度、温度、照度均可以自动调节,甚至控制色彩、背景噪声和味道,同时能够降低能源消耗,可比常规建筑节能30%以上,能满足多种用户对不同环境功能的要求。随着科技的发展,智能建筑的优势显得越来越明显,但是它也面临着一些挑战,需要建筑设计师不断学习、不断研究。就目前来说,智能建筑设计要注意哪些问题呢?
1、智能建筑对建筑设计和项目策划的影响
1)首先建筑设计人员应该掌握智能建筑相关标准和技术规范,并且根据建筑物的定位、使用功能以及国内相当建筑的智能化水平、建筑物所处地段等进行分析。一般来讲,当建筑物的建筑面积达到20000平方米以上,建筑物的智能化更加经济、适用,体现出良好的效果。
2)智能建筑的目标要尽量创造舒适的工作和生活环境。智能建筑内的温度、空气质量、光线、独立而又安全的工作和生活环境、计算机网络、符合人体工学的办公家具、休息空间及建筑物外的景致和适当的隔离等等方面,都应充分体现设计师独具匠心的构思。设计时尽量避免大进深的平面布局,进深控制在10米左右,保证办公区充足的阳光和室外景观。外墙可以布置成凹凸状,利用这样的平面做成所谓的comeroffice。在办公区要适当安排一些带有自然风味的工作人员休息的角落,设计时应避免做固定扇的外窗。
3)选择合适的结构形式、柱网和层高。使用框架结构、框剪结构可以为建筑设计师提供多变的环境,方便设计师对建筑物内部进行设计。一般柱网间距达到9米,可以方便设计人员进行空间分割。当建筑物对智能化要求较高,需要提供较为舒适的环境时,应该做好各种管线的布置设计,保证所有的管线均不会露出,并且在设计中就要合理考虑中央空调管道、综合布线系统、空调排水坡度、支架设置等问题,做好各种管道预埋设计,保证管网均能敷设在结构内。建筑物的层高要大于3.6米,方便在顶层布置各种中央空调管道。
2、智能建筑的天花板及墙面设计
1)地面设计
智能建筑内地面施工可以采用架空地面、预制线槽的楼面或者地毯地面等。当采用架空地面时,可以方便布线施工,适合于室内管线布置较多的建筑,并且双层地面可以分别布设强电和弱电;预制线槽楼面可以保证管线布设在楼地面内,可以在房间任何地方做接口,施工方便,使用效果良好,管线可以布设在面层10cm以内,方块地毯下布设管线系统一般那是在楼层高度受到限制时使用,这种布线模式可以减少线路交叉,分支线路少,施工较为方便,但是在使用中需要注意与家具做好配合,防止出现静电。
2)墙面
智能建筑内墙体除了设置隔断外,墙面上还可以设置线口,墙体内还可以布设各种传感器和控制设施。
3)天花板
智能建筑内天花板内需要布设照明、出风、烟感和喷洒等管线。
3、专用机能室的设计
1)中央控制室
中央控制室是整个智能建筑的中心,它主要负责整个系统的运行、监控、保卫工作等。
2)咨询中心
咨询中心内布置有多功能工作站、电子档案、音响设备输出和输入装置,微缩阅读以及闭路电视等。
3)电视会议室
需要做好光源、音响、配电等设计,保证整个会议室内的环境协调,效果良好。
4)决策室
需要考虑会议、电脑、声音、通信系统的综合设计,并且在设计中需要考虑接待柜台、电脑房等是否齐全。
4、屋顶的设计
建筑物屋顶是直接和空气环境接触的空间,智能建筑屋顶需要布置大量的设备,因此,在建筑设计中应该做好绿化美观设计,同时还需要将风能、太阳能、降水收集等设备进行优化,保证各种设备能够正常使用,同时在设计中还需要做好防御雷电袭击措施,考虑设备运转会产生震动和噪音等问题。
5、智能建筑的外部空间设计
1)功能与分区
建筑物外部是一个开放的空间,按照功能分区可以将外部空间分为人的区域和交通工具区域。在建筑设计中应该采用特定的手法,提高人逗留空间的封闭感,如采用标高连续变化提高封闭感的程度。不同于内部空间,外部空间具有开敞、流动的特点,需要在设计中强调的几个功能分区:停车场道路系统区、步行区、小区庭院空间等。
2)空间分类
建筑物外部空间按照使用性质分类:
①活动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规模较大,能够容纳较多的人活动,如下沉式广场等。
②休憩型
这种类型的外部空间常常表现为小区内的外部空间,一般空间规模较小,尺度也非常有限。
③穿越型
城市干道旁边的建筑以及大型体育馆周边经常有这种穿越型外部空间,同时在城市步行街、地下通道之间会采用小品、绿色植物进行点缀,也属于穿越型外部空间,这类空间既可以休息,也可以活动,属于多功能的外部空间。
智能建筑将现代高科技与建筑艺术相结合,是信息时代的必然产物,也是建筑行业发展的主流方向,因此加强智能建筑的相关研究是很有必要的。